Wenyuan Group

文源集团


您当前位置
新闻中心
【十德文化】苏轼精打细算的“包中包”
来源: | 作者:proc87f59 | 发布时间: 2020-09-18 | 74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  (文源李兵役)今天巜中华十德之勤德》部分,以“苏轼精打细算的包中包”小故事结尾收官。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生活十分困难,他用“包中包”计划渡过了难关。
  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的苏轼,从小聪慧过人,21岁中进士,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。他生性放达,为人率真,深得道家风范。他好交友,好美食,好品茗,亦好游山林。但在做官期间,总是注意节俭生活,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。
  公元1080年,苏轼因北宋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,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,即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,担任团练副使,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。 官当小了,工资自然就低了。由于苏轼的薪俸一下子减少了许多,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生活十分困难。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,全家人开垦了一块荒地,自已耕种起来。
  为了不乱花一分钱,苏轼就和妻子商量怎样合理用度,精打细算过日子。他制定了开支计划,开始实行其精打细算的“包中包”。首先,他把家中所有的钱集中在一起,平均分成12个大包,每月用一个大包内的钱开支。然后,再把每个大包内的钱,平均分成30个小包,每天用一个小包内的钱过生活。苏轼夫妻俩把钱全部分好后,按份包好挂在房梁上,每天清晨取下一包,作为一家人全天的生活开支。最后拿到钱后,苏轼和妻子还要仔细权衡,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,只准剩余,不准超支。如果当天有剩余的钱,就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积攒起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
  就这样,苏轼一家终于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。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,这个小故事中提醒我们,要从小事做起,从自己做起,让节俭成为一种自然习惯。
视频短片
系列图书